你的成果,影响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骨科医生,也改变了数以万计孩子的命运。”
这是2017年国内骨科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中国骨科医师年会上,李旭荣获“2016骨科最具影响力风云人物”大奖时的颁奖词。
时间回溯到2007年,李旭自从南方医院骨科博士后出站,选择了小儿骨科专业,这是一个小众专业。“别人不愿意做,我来做!”12年来,在99、9%的骨科医生不愿选择的小儿骨科专业领域,李旭带领团队攻克下一个又一个难关,闯出了一片天。为什么要做一名小儿骨科医生?李旭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爱孩子!”
“别放弃,我能治”
虽是骨科医生,李旭常常面临“生死抉择”。
几年前,一位怀孕6个月的女子,在产检时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马蹄足”,她找到了李旭。
李旭用一名医生的专业知识告诉她,这个先天性疾病可以被救治,但不能保证不会有其它的病症。
同时,李旭以为人父母的身份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选择留下这个孩子,因为孩子是无辜的,当然这全部都是你们自己来决定。”
这对夫妇抱着赌一赌的心态,把孩子生了下来,结果孩子除了先天性马蹄足,没有其它疾病。李旭为孩子进行治疗后,孩子已经治愈如常人。现在,夫妻俩每年都会带着孩子看望李旭这位“救命恩人”。
作为一个儿童骨科的医生,在骨科方面他有很高的话语权,李旭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就是,“别放弃,我能治”,李旭常说一句话还有,“尽可能地救下每一个孩子”。
“可能你现在因为这些原因不想要这个孩子,但可能他们长大会过得很好呢,他可能会成长一个科学家、一个歌手,但无论他是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他们。”李旭说。
李旭说,他最大的幸福感来自于被他挽救的孩子,从几十厘米的小婴儿,一直看着孩子长大长高,“在产前查出了骨科问题的孩子,一出生就要带过来治疗,治愈后还需要一直随诊下去。”
女儿抱怨好久都见不到爸爸
行医23年,李旭从不拒绝加号,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患者来找李旭,他都会帮看病。
最忙碌的时候,他从早上九时开始门诊,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最多的一天看了90多个患者。“患者不走,只要我还有时间,那我一定要看完。”李旭心里,患者始终是第一位。
广东韶关山区一位女孩找到李旭看病。“马蹄内翻足,必须马上做手术。”李旭见病情被延误,问她,“为什么不早一点过来?”
■李旭正在手术中。
得知这个女孩家境贫寒,李旭将情况透露给了广州红十字会,希望能得到她们的帮助。最终在广州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医院成立了专项基金。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女孩终于治愈能够正常走路了。
“我救治了无数的孩子,却愧对自己的孩子。”李旭从医23年,从骨科医生到后来的儿童骨科医生,李旭无愧于患者,但他却一直认为愧对自己的女儿。女儿从小就“不满”爸爸的工作,“她常常跟她爷爷奶奶说好久都没有看见爸爸了。”
李旭其实每天都回家,但早上7时前就出门,晚上12时后才会回到家。“她不知道每天出门前、回到家时,我都会看一眼熟睡的她。”李旭说。
每个周末李旭都得飞往各地去做学术交流,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尽量订周日晚饭前的那趟票,赶回家陪孩子吃一顿晚饭。
攻克小儿骨科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
由于儿童特有的发育因素,小儿骨科患者与成年骨科患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治疗难度也更大,加之从业医师的大量缺乏,导致大量儿童患者被用成人的理念进行治疗,导致各种致畸、致残等严重并发症比比皆是。
“别人不愿意做,我来做!”12年来,李旭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广州华新骨科医院一直从事小儿骨科的工作,和团队一起,攻克下小儿骨科专业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先后开展了广东省首例Taylor空间外固定架肢体畸形矫形术;华南首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3D打印辅助手术;成功救治了世界最低龄(13个月)的小儿严重粉碎骨盆骨折;在国内首次提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零切开”的理念,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南医三院支部的主任委员,李旭近年来还积极献言献策,撰写政协提案,呼吁增加对先天肢体畸形的贫困儿童的社会关注和救助。
2016年1月,他撰写的 “建立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制度”提案被农工党中央上报全国政协并采纳。
在国内最大的医患交流平台“好大夫”网站上,李旭医生的个人网页平均日点击量近万,迄今总点击量已经超过1800万,位列广东省骨科医师第一位。这里记录了他近1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过的近15000个孩子,而216封沉甸甸的感谢信,是众多孩子和父母的心声,也是对李旭医生最真实的评价。
同题问答
什么是好医生?
李旭认为,作为好医生,必须得有奉献,无论什么时候,要坚持,不要放弃。李旭一直践行着永远为患者着想,全身心地投入到他钟爱的医学事业里去。
■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实习生 刘荣章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实习生 余宁 石娟 廖依翎